



次氯酸鈉(NaClO)在儲存過程中,因其強氧化性、腐蝕性及不穩定特性,存在火災、爆炸、中毒、腐蝕等安全風險。為確保儲存安全,需從環境控制、設備選型、操作規范、應急管理等多方面綜合防范。以下是具體的安全注意事項:
一、儲存環境要求
避光與控溫
避光保存:次氯酸鈉見光易分解,產生氯氣等有毒氣體,同時降低有效氯含量。儲罐應選用黑色或深色材質,或設置遮陽棚、室內儲存,避免陽光直射。
溫度控制:儲存溫度宜控制在10℃~30℃之間。高溫會加速分解,低溫可能導致結晶(需根據濃度調整)。避免儲罐暴露溫度環境中,如夏季高溫或冬季嚴寒。
通風與防火
通風良好:儲存場所應保持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,防止氯氣等有毒氣體積聚。通風口需遠離人員密集區,并設置防爆裝置。
遠離火源:次氯酸鈉雖不燃,但分解產生的氯氣可能助燃。儲存區域嚴禁煙火,周邊50米內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(如汽油、酒精等)。
隔離與分類
單獨存放:次氯酸鈉應與其他化學品(尤其是還原劑、酸類、有機物等)隔離儲存,防止發生劇烈反應。例如,次氯酸鈉與鹽酸混合會產生氯氣,與氨水混合可能爆炸。
標識清晰:儲罐及周邊區域需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識,包括“腐蝕品"“易分解"“有毒氣體"等標志,并標注儲存物質名稱、濃度、危險性等信息。
二、儲罐與設備選型
材質兼容性
儲罐材質:優先選用聚乙烯(PE)或不銹鋼(304/316L)儲罐。PE材質耐腐蝕性強,成本低;不銹鋼材質耐高溫、耐壓,適用于高濃度或長期儲存。避免使用碳鋼、鋁等易腐蝕材質。
密封性:儲罐需配備高質量密封件,防止泄漏。進料口、排氣口、人孔等部位應定期檢查,確保無滲漏。
排氣與泄壓
排氣裝置:次氯酸鈉分解會產生氣體(如氯氣、氧氣),儲罐頂部需設置排氣閥或呼吸閥,防止壓力過高導致爆炸。排氣口應連接至室外或廢氣處理系統。
泄壓設計:儲罐可設置安全閥或爆破片,當壓力超過設定值時自動泄壓,避免儲罐破裂。
防腐與防護
儲罐基礎:儲罐應放置在平整、堅固的水泥或鋼結構基礎上,防止沉降或傾斜。基礎需耐腐蝕,避免與次氯酸鈉直接接觸。
防護圍堰:儲罐周邊可設置防腐圍堰,防止泄漏時液體擴散。圍堰高度應不低于儲罐直徑的1/2,且容積需大于儲罐最大容量。
三、操作與維護規范
人員防護
個人防護裝備(PPE):操作人員需佩戴防毒面具、防護眼鏡、耐酸堿手套、防化服等,防止皮膚、眼睛或呼吸道接觸次氯酸鈉。
培訓與考核:操作人員應接受專業培訓,熟悉次氯酸鈉的性質、危害及應急處理方法,定期考核上崗。
操作禁忌
禁止混合:嚴禁將次氯酸鈉與酸類(如鹽酸、硫酸)、還原劑(如硫化鈉、亞硫酸鈉)、有機物(如酒精、汽油)等混合儲存或使用,防止發生劇烈反應。
禁止劇烈震動:搬運或運輸儲罐時需輕拿輕放,避免劇烈震動導致儲罐破裂或次氯酸鈉分解。
定期檢查與維護
儲罐檢查:每周檢查儲罐外觀、密封性、排氣裝置等,記錄壓力、溫度等參數。發現裂紋、滲漏或壓力異常時,立即停止使用并處理。
濃度監測:定期檢測次氯酸鈉的有效氯含量,若分解嚴重需及時更換或補充。
清潔與除銹:儲罐內部需定期清洗,去除沉積物或雜質。不銹鋼儲罐表面需保持干燥,防止銹蝕。
四、應急處理措施
泄漏應急
小量泄漏:用砂土、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,收集后置于密閉容器中,按危險廢物處理。
大量泄漏:迅速撤離人員至安全區,隔離泄漏污染區,限制出入。用泡沫覆蓋泄漏物,減少揮發。若可能,將泄漏物轉移至安全儲罐。
火災應急
滅火方法:次氯酸鈉本身不燃,但分解產生的氯氣可能助燃。火災時可用干粉、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救,禁止用水直接噴射(可能加劇分解)。
疏散與報警:立即疏散人員,119報警,并通知周邊單位。
中毒急救
皮膚接觸:立即脫去污染衣物,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,就醫。
眼睛接觸:提起眼瞼,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至少15分鐘,就醫。
吸入: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,保持呼吸道通暢。如呼吸困難,給輸氧;如呼吸停止,立即進行人工呼吸,就醫。
五、法規與標準遵循
合規儲存:次氯酸鈉儲存需符合《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》《常用化學危險品貯存通則》(GB15603)等法規要求,辦理相關儲存許可。
MSDS管理:儲罐周邊需放置次氯酸鈉的安全技術說明書(MSDS),明確其理化性質、危險性、急救措施等信息。
定期演練:企業應制定應急預案,定期組織泄漏、火災等演練,提高人員應急能力。